page contents
首页 >> 咖啡学院 >>品牌故事 >> 咖啡最早来到老北京
详细内容

咖啡最早来到老北京

喝咖啡
  “先自软壳中取出其子,晒干炒焦后研为粉末,是为咖啡,和以沸水,煎出其质,香味甚佳,亦惟饮料中之重要品;咖啡除碳水化合物外,亦含有一种芳香挥发之精油与咖啡素……与茶素同,亦主解渴提神,然饮之过度亦有害。”1935年,杨耀文在《科学通讯》上如此写道,从文字之浅近看,当时多数北京人对咖啡还茫然无知。

  咖啡原产于埃塞俄比亚,后传入阿拉伯半岛,但初期只是一种药材,用来治疗胃病。1454年,也门王室正式下令允许饮用和种植咖啡,此前郑和的舰队曾到过也门,并从事瓷器贸易,故喝咖啡的饮具与喝茶的饮具类似。

  土耳其人对咖啡进行了重大改革,此前人们只是将咖啡果加入油脂使用,或发酵酿酒,而据张箭先生考证,“16世纪初至上半叶土耳其人入主阿拉伯地区后,开始收集利用那些被废弃的咖啡豆,将其晒干、焙炒、磨碎,再用水煮成汁来喝,并加糖”。

  经此改革后,咖啡销量倍增,所以“土耳其人严禁生豆和咖啡苗、咖啡枝条出口,规定出口的咖啡果、咖啡豆必须经过沸水煮,或者焙炒,或者把咖啡豆的皮剥掉(类似剥掉蚕豆或胡豆的皮;咖啡豆比蚕豆或胡豆稍小),使之不能发芽。土耳其靠严厉的检查垄断了咖啡生产、销售达100多年”。

  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密切商业往来的威尼斯商人将咖啡带到欧洲,从此流传开来。为了获取咖啡苗,荷兰人从也门偷走了一棵,先在暖房培育,后移栽到殖民地斯里兰卡。此后,荷兰人发现印度西南也有咖啡树,那是当年印度人从土耳其偷走的种子,在印度移栽成功。

  荷兰人很快垄断了咖啡生产,并因此致富,17世纪上半叶,荷兰商人将咖啡带到日本,18世纪下半叶,咖啡开始在日本流行,到闭关锁被打破,明治维新时期咖啡是学习西方的象征,被文人们广泛接受。一般认为,咖啡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咖啡二字即来自日语。但考诸史料,此说不确。

  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聘盟日记》中写道:“(康熙帝)已,又赐茶,此茶奶油和麪所作,如西洋之噶霏。”“步入三重门,进一室坐,仍有如噶霏之茶,云是满礼早晨所食者。”

  噶霏,即咖啡之别译,可见至少在康熙时,上层人士已知咖啡。

  同治五年(1866年),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曾出版《造饭洋书》,称:“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趁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这里的磕肥,显然指的也是咖啡。此外,嘉庆年间《广东通志》中也说:“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这里的“黑酒”,可能也是咖啡。

  可见,咖啡很早已登陆上海和广州,但都不如北京早。


凡本站注明 “来源:XXX((非酷德教育)”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本站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面向全国招生
更多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哈尔滨 长春 沈阳 大连 鞍山 石家庄 太原 呼和浩特 济南 青岛 南京 无锡 常州 苏州 南通 合肥 杭州 宁波 绍兴 义乌 温州 南昌 福州 厦门 泉州 郑州 武汉 长沙 南宁 广州 深圳 东莞 海口 昆明 贵阳 成都 西安 兰州 更多>>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3484040243
13588702584
0571-86923891
- 客服
新浪微博
扫一扫关注我们
技术支持: 酷德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